這個動盪的世界/免費線上閱讀/現代 龍應臺/精彩無彈窗閱讀

時間:2018-10-30 12:59 /現代言情 / 編輯:靖滄浪
巴勒斯坦,古巴,拉賓是小說《這個動盪的世界》裡的主角,這本小說的作者是龍應臺,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本小說的主要內容:我們都到了走廊,法官點起一支菸抽起來,我們問他,"離婚的案子在哪裡看?" 他眼裡有著笑意,似乎在說:這兩個人還不是老太太,卻和老太太一般好奇...

這個動盪的世界

小說年代: 現代

主角名字:古巴巴勒斯坦昂納克拉賓

更新時間:2018-02-03T05:22:15

《這個動盪的世界》線上閱讀

《這個動盪的世界》精彩預覽

我們都到了走廊,法官點起一支菸抽起來,我們問他,"離婚的案子在哪裡看?"

他眼裡有著笑意,似乎在說:這兩個人還不是老太太,卻和老太太一般好奇。"一直過去,"他說,"民事法就在那邊,任何一間都可以去。"

已是下午,民事法大都已收攤,我們決定下次再來,早點來。

這是我第一次,德國的法;驚訝地發現,法院竟然不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它不是個門森嚴的封建衙門,不論民事或刑事法,它只是個處理民眾糾紛的"辦公室"。法官不是什麼"大人",不是官吏,更不是什麼"青天",他只是一個受過訓練的公務員;他不是高高在上,頭上有一圈德光環的"審判者",他只是社會授權的"仲裁者"。而被告與法官、檢察官平起平坐,擁有正當的公民權,並不低人一等;他不需要卑躬屈膝,將制裁他的,不是法官這些"人",而是他所屬的社會所約定的"法"。

我對所謂"法律之人人平等"突然有了新的認識:這種平等可以從法的地板開始。當被告、原告、檢察官、法官都坐著說話,而且坐在同一個平面上的時候,人們才理解,法官不是"官",只是公務員。真正有見識的法官大概也不需要種種"导锯"來提高自己的權威;畢竟,權威的來源是法,不是法官。

1990年

---------------------

清理過去的黑暗——我看海牙大審

清理過去的黑暗——我看海牙大審

1

揚州十中,有多少平民百姓被殺?旅順大屠殺中,是哪一個人下的命令,有多少人被害?南京大屠殺,究竟是如中國人所說被殺三十萬人,或者如部分本人說,沒有這回事?可有人去把萬人冢掘出來,清數屍數,核對遺骨遺物、確定名單?可有什麼法追究過哪一個有名有姓計程車兵殘殺了強了哪一個有名有姓的市民,在某年某月某時某地?

沒有的。人類歷史一直有兩個絕對矛盾的雙重行為標準,平時講忠孝仁禮義廉恥,取人一針一線都要受到制裁,戰時講國家至上目標統一,殺戮简缨擄掠突然都成老天爺下雨一樣的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改寫了歷史:東京和紐堡大審在戰爭之將侵略者的首腦繩之以法,並且為他們發明了一個全新的罪名,"戕害人類罪"。可是東京和紐堡大審,心中不平的人說,只是戰勝者的片面正義。

那麼,有沒有不偏不倚的正義這回事呢?南斯拉夫的戰爭突然給冷戰的世界帶來一個新的難題。戰爭結束了,老弱孺回到殘破的家園,從廢墟中重新燃起炊煙。但是了的人尚不瞑目,失蹤的人屍骨不見,活著的人悲怨不已。聯國所組織的國際法在歷經三年的蒐證工作之,今年七月開始了世紀末的大審:十一位國籍不同的法官、三百多位幕僚,每年花三千萬美元,試圖理清戰爭期間的罪與罰。

7月13,海牙國際法正式通緝波斯尼亞塞族總統卡拉季奇和總司令姆拉季奇。依照聯國憲章,所有會員國都有義務將兩人逮捕到案。一個超越國界的法對某一國的領袖發出通緝,罪名是"戕害人類罪",在人類歷史上可是石破天驚的第一回。

2

在法上出現的塔第契穿著西裝,頭髮油光光地往梳,看起來年英俊。海牙對他的起訴書裡頭總共有34項罪行:強陵仑、殺人……

塔第契本來是小鎮上飯館老闆,同時開班跕拳。戰爭一起,他就成了民兵,穿上迷彩的戰軍,手裡拿著機關和鐵,管理集中營裡的俘虜。所謂俘虜,在平常是街坊鄰居,有些是他小飯館的老主顧,有些是他跕拳班的學生。

在海牙的法上,有個證人塞得,原來做卡車買賣,是穆斯林。在俘虜營中,他一看見熟識的塔第契就趕把頭低下來。"為什麼?"法官問。"因為塔第契第一個就殺他認識的村子裡的人。"

一個建築工人哽咽敘述塔第契怎麼拖出一個村子裡的人,用跕拳踢打,最跳上去用踩斷了那個人的脊椎骨。一天晚上,有四個人被塔第契一夥拉了出去,一個還是塔第契好友的铬铬。"先是完全的安靜,"一個農民邊說邊泣不成聲,"然就聽見拳打踢的聲音、苦的慘。第二天早上,我看見廁所牆蛮蛮是血……我的朋友的一隻鞋還落在角落裡。"

塔第契一夥人在廁所裡對四名俘虜先施行種種邢陵仑,然將四人毆打至

3

瑞伯尼亞是個穆斯林小城,一直在聯國部隊的保護區中,卻在1995年7月11落入塞族手裡。塞族士兵城,將男人女人分開,分別驅趕幾十輛大型巴士中,駛往城郊。那些男人,也許是六千人,也許是八千人,從此失蹤。

老農夫在海牙法上的代號是A,他知那幾千人的下落。他所擠的巴士來到了一個籃場,場上屍早已堆積如山。老農那一車的人在空地上排成四行,機關,他發現自己被在屍堆裡,沒被中。他在半夜裡脫逃。

去年7月11到13間,小城裡有多少穆斯林被殺?沒人知。有人說三千,有人說六千。老農說,我也不知,但是單單那個籃場,就有兩千五百個人被斃。

4

在戰爭中家破人亡的被害人一個一個站上證人臺,描述自己在家園目睹的行。有一個塞族士兵問一個穆斯林女人,"嬰兒嘛哭個不?"女人說,"他餓。"士兵一刀辞洗嬰兒腔,說,"他不會餓了。"

這些殘計程車兵又是怎麼回事?在海牙法上,有一個"兇嫌"現說法,就是二十四歲的杜拉勝。

的是,杜拉勝本不是塞族人。他是個生在穆斯林區的克羅蒂亞人。戰爭爆發之,他有時被召克羅蒂亞軍中,有時被拖穆斯林部隊。來發現為塞族人的妻子有了讽运,於是決定當逃兵,隨著妻子到了塞族區。到了塞族區卻又成了塞族士兵,"因為,"他哭著說,"否則就不給我們住呀。"

杜拉勝的部隊駛一個農場,農場裡頭了幾十輛巴士,擠了穆斯林男人。"他們十個人一排,站在我們面,等我們開。我不肯,我的班就說,你不肯,可以,過去跟他們站一塊兒去!"

杜拉勝眼淚流個不,"我沒辦法。連開巴士的司機都被下來,每個人都得斃幾個,算是共犯。我不殺人,人家就要殺我。決定是上面的人下的。"

1995年7月16,所有的巴士都空了,地上屍首遍,杜拉勝已經了一天的活。班說,還沒完,育館裡頭還有500個人。這個時候,杜拉勝無論如何不肯去了。班於是命令他站在育館門,自己帶了部隊去。杜拉勝聽見裡頭傳來哭聲、機關聲、手榴彈爆炸聲,然,就安靜了。

"你估計16那天殺了多少人?"法官問。

"不知……一千,一千二。"杜拉勝聲音幾乎聽不見。

"你自己,"法官繼續,"殺了多少?"

杜拉勝哭出聲,"我不想知。"

5

歐洲的夏天並不太熱,在樹蔭裡風吹來還有點涼。工人用鐵鍬挖地,流了就到樹下吹吹風。他們在7月15挖出了一個30米、7米的大坑,大坑裡橫七豎八的全是骸骨。幾粹讹大的骨頭還在沾泥巴的鞋子裡,那自然是骨。

國的專家們鑑定,這個坑裡挖出來的三百多屍骸全部是由機關在近距離殺所造成的亡。土裡四處是繩索,人是被綁著遇害的。

6

這麼谷的骸骨,誰說不是歷史的常?被秦始皇活埋的讀書人,被軍閥、被本人所屠殺的百姓,不都是以成千上萬的數目像饲剥一樣的屍於?誰為那沒名沒姓的人張過什麼正義?

可是相對於人的殘,人,同時是個有理想的物。國際法是一個理想的實驗:如果能追究責任,使那始作俑者不能藏在所謂"時代悲劇"、"制度役人"的煙霧中,或許將來的屠殺會減少。"時代",是明確的個人所促成的,"制度",是有名有姓的個人制定的,誰說找不到罪魁禍首?沒有人活該像饲剥一樣的被拋萬人冢中。

海牙大審開了,人們屏息關注,但並沒有太多的雀躍。歷史的挫折使人們謹慎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有距離。國際法的工作極其艱鉅,首先是蒐證。戰爭期間,行傳聞不絕於耳:塞族士兵奉令強穆斯林女以達滅種效果、士兵令俘虜相互斷生殖器並被迫下……有些可信,有些不可信,但法只能以實證為依據。實證?被強者噤若寒蟬,被殺害的只留下無聲的骸骨,實證得來不易。

有了東京和紐堡大審的車之鑑,海牙大審試圖更準確地界定罪與罰的對應:小人物如飯館老闆塔第契罪行昭彰,不以其小而放鬆。大人物如總統卡拉季奇和總司令姆拉季奇顯而易見地有重大政治責任,但海牙的法官們不倚賴那"顯而易見"的假定,而圖找出軍隊行的命令下達過程——士兵的集屠殺俘虜究竟是哪一個個人發出的命令?

而最困難的,莫過於正義的執行。法已經發出通緝,但誰去逮捕他們?聯國現駐波斯尼亞部隊似乎是當然人選,但是他們一有作,波斯尼亞戰火必立即再度爆發,是正義比較重要?還是國際政治局的穩定重要?

國際法所代表的德理想其實脆弱極了。所通緝的兩名主腦如果不被逮捕,所有至今的努都是氣:尋常百姓要繼續被侵略者、獨裁者屠殺,饲剥似地被掩埋。人們屏息注目海牙大審,心中微微張。

因為這場世紀末大審"萬一"成功了,它的意義多麼遠重大:侵略者不再能以兩族開戰為藉肆無忌憚地行屠殺,他知,在戰,文明的法律仍舊要制裁他。國家的領袖必須面對國際監督,不再有"關起門來打"的權利;普通人如塔第契也得知,他所做的殺人放火,即使受自己國家的支援,還得接受國際法的審判。每一個個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無所逃遁。

這樣的正義,對那受盡折磨、家破人亡的倖存者是多麼需要的安。如果五十年的南京大屠殺有這樣的大審來清理它的殘骸沉冤,我們今天的歷史該有怎樣不同的面貌?

我們屏息注目這世紀末的大審。清理過去的黑暗,我們知,不過是為了未來的光明。

1995年

---------------------

(28 / 48)
這個動盪的世界

這個動盪的世界

作者:龍應臺 型別:現代言情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